[Login] [中文] [English]

Home > 学业竞赛 > Content

第二届厦门大学物理实验竞赛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校内选拔赛成功举行

Source: Post Date:2022年09月24日 Hits:2168



  为了激发我校学生对物理学和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由教务处主办、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厦门大学物理实验竞赛(XMUPEC)于2022年7月23日早上8:30在海韵园物理大楼117拉开帷幕。

开幕式

   开幕式上,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陈理想教授就我校物理实验竞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进行了简短介绍,充分肯定了近两年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他同时指出,积极办好校选赛,为国赛输送优秀选手,是践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应借助学生参加科创竞赛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实验课程改革、竞赛作品深化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的共建共赢。最后,陈副院长表示,学院将为该项赛事的长期发展提供实际支持,并鼓励今年的参赛队伍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进而以饱满的精神和刻苦攻坚的态度备战国赛,努力为校争光!

领导致辞.png

  开幕式后,参赛队伍与评委老师、工作人员集体合影留念。


大合影.png

比赛概况

   基于“树立竞赛品牌、提升科创实效”的理念,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21年开始举办XMUPEC,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该项赛事自启动之初,即取得了校团委、教务处的大力支持,学院领导亦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组建了一个由十几位专任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竞赛指导团队,对参赛同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实验能力训练。作为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的校内选拔赛,XMUPEC的赛制要求与国赛接轨,是为国赛甄选参赛选手的必要环节。两年内,该项赛事得到了越来越多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与热爱。今年自竞赛报名通知发出,就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响应,收到了来自物理、天文、机械、电子、海洋、化学等多个专业近百位同学的简历,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热爱。

  经过培训筛选,最终共有15支队伍进入本次比赛,由2019-2021级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竞赛按照命题类、讲课类分别编组评审,其中命题类分两个赛场同时进行。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有物理系系副主任吴志明、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陈晓航,以及林友辉、吴雅苹、王辅明、林伟南等14位教师。本次比赛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孔丽晶主持。

  本次选拔规则为15支队伍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台展示。展示分为两个环节:作品创作阐述或实验课讲授(15分钟)、回答专家评委的提问(5分钟)。最后,由评委老师根据各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对每支队伍逐一打分,以成绩高低进行排名选拔。

评委.png

选手风采

  本次选拔赛竞争激烈,各队并驱争先,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作品展示与答辩。选手们通过PPT汇报,介绍参赛作品背景、研究过程及其成果,展现出了专业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此期间,评委老师们也各抒己见,对作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明确了后续完善的方向。

 

                    选手1.png  

                  选手4.png  选手5.png  选手6.png

 比赛结果

  经过一天的激烈比拼,评委团按照专业水准,对标国赛要求,共评审出一等奖4队、二等奖5队、三等奖5队。此次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张艺腾、王新然、郭劲文、孔维怡、罗皓等21 名同学将组成5支队伍,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比赛。

赛前回顾

  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最大规模的大学生物理实验类学科竞赛。为了做好国赛前的队伍选培工作,学院从今年2月份开始就积极发送大赛的相关资讯推文,举办专项宣讲会,邀请往届获奖选手和指导教师分享经验、解读赛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赛事特点、明确备赛要求。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与细致安排下,同学们克服疫情期间物流不畅、实验条件受限,以及期末备考、高温酷暑等诸多困难,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与指导教师密切配合、定期讨论,反复打磨作品。特别是赛前两周,同学们更是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积极应战,指导教师也通宵达旦、倾尽全力指导赛题。

结语

  至此,第二届厦门大学物理实验竞赛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参赛作品大多设计思路清晰、技术方案合理,总体完成度高,其中不乏物理学内涵与创新点突出的佳作,奇思妙想与现代实验技术结合的产物让人眼前一亮。此次选拔赛展现了我校师生历时半年、辛苦付出的成果,体现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祝愿通过选拔的同学能再接再厉,不断完善作品,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中斩获佳绩!



教务处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2年7月

Download:获奖名单盖章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