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高校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全力抓好落实,推动2016届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多措并举,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一是着力拓展就业岗位。北京按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与河北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接机制,吸引河北用人单位到北京招聘毕业生。广西发挥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和重要战略高地的地缘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开发就业岗位。吉林组织全省高校分层次、分批次、分地域集中开发省外就业市场,2016届毕业生中46%选择省外就业。江西组织27所高校参加省外校企合作洽谈会,签订合作意向协议300多份。二是着力引导基层就业。河南扩大基层项目规模,在国家特岗教师下达名额的基础上增加一倍,2016年计划招录特岗教师1.3万人。安徽每年提供约1.2万个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四川大学每年设立30万元专项基金,表彰奖励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三是着力推进征兵工作。辽宁成立省级大学生征兵工作服务中心,搭建大学生征兵工作平台和退役士兵创业基地,系统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各高校为有入伍意向的大学生提供保留入学资格、学籍管理、学历学位证书发放等服务,落实学费资助、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退役后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综合施策,大力支持创新创业。一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浙江99所高校成立创业学院,并以此为平台开展“2+1”、“3+1”新型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试点。湖北持续打造创新创业文化,2015年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共举办创业沙龙1548场,参加师生约30万人次。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云南实行“贷免扶补”政策,为每位创业大学生提供不高于10万元的免息免担保贷款。黑龙江一次性投入2亿元,成立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有限公司,成立7个月以来,共为430名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3200万元贷款担保支持。三是提供场地支持创业。北京投入专项资金,打造1.8万平方米以“一街三园”为载体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体系,可容纳350个以上团队入驻。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开设创新创业园,已有60家企业孵化出园,现有在孵企业109家,提供就业岗位1200余个。
精准发力,不断优化指导服务。一是加强校园招聘。浙江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百千万工程”,即百校联动、千场招聘、十万岗位,全省高校举办各类招聘会超过1000场次,提供的岗位数在50万个(次)以上。安徽高校共举办大型招聘活动158场、中小型招聘会6474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万个。二是推进精准服务。江苏推出省级“智慧就业平台”,覆盖全省120多所高校近百万大学生,一年来该平台发布岗位数量63万余个,访问量1.4亿人次。复旦大学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就业个性化服务平台建设”,将求职意愿与用人需求进行科学识别,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三是实施兜底帮扶。南开大学每年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近10万元,为各类困难群体建立求职档案,实施动态管理。长安大学2016年设立40个校内见习岗位,专门招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每月提供生活补助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