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和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在我国知识界曾经尽人皆知。其实,未来学著作不仅有《第三次浪潮》,还有《后工业化社会》、《公元2000年》、《大趋势》、《未来的激荡》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幅未来的图象,然而,这些未来的图象大都是作者“假象”的。
那么,“假象”有什么价值?未来学家为什么要以“假象”来作为他们的研究基础呢?原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人按于习惯性思维,即每当思考一个问题时,总是抱着一种守旧的思想,迷信权威,迷信已有的科学理论。对现时世界的一切科学理论置信不疑,认为创造发明都是最完善的、最合理的,绝对不可改变、不可革新的,即使一时生产了某种革新思想,有时也会怯于去实施,而“假想”正是一种冲破这种习惯性思维束缚的好方法。它能帮助人们摆脱守旧的思维方式,开拓创新的设想,找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因而,它的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位叫阿诺德的教授,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常常被习惯性思维所困惑,解决问题时,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引导学生进行一种假想活动。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置身在另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上的重力加速度要比地球上大11倍,那里也有鸟一样的生物……从各个角度描述另一个星球上的世界,然后,让学生把它们作为现实存在的世界来认识,从而进行研究与设计。例如,设计供在这种星球上使用的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这种假想活动对于打破学生的守旧思想非常有效,阿诺德的许多学生经过这一训练,都获得很大的成功。他们毕业后,有的成为设想丰富的实业家。后来,阿诺德将这种假想活动总结成一种“假想构成法”的创造技法,用来开发人的创造力。
“假想构成法”的具体做法是:
先进行假想的构成,然后在假想的条件下,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假想的构成。虽然它称之为“假想”,但是在假想的构成过程中,假想的设定不能不着边际,而应当充分结合自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假想。特别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假想。例如,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采用前述“如果有另一个星球”这类假想。如果在工厂中培养技术人员的创造性,可以采用如下的假想:
将来,汽车上的仪表会越来越多,驾驶员仅仅依靠视觉会应接不暇;
将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电子零件的成本有可能会大幅度下降。
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了使“假想”得到实现,就必须充分收集有关假想事实的各种技术与工程情报。然后,对实施假想的可能性进行设想。例如,对上面两个假想的对策,可以有这样几种设想;
1).设计用声音指示的方法来代替现在的仪表盘。
2).从竞争角度考虑,随着电子零件的成本降低,要不失时机地使现有各种商品电子化。
“假想构成法”在具体应用时,当然并不单纯写几条假想,还需要运用其他的创造技法,来帮助构成假想。
“假想构成法”原先是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的,后来,人们发现它在工厂企业也有广泛的用途。如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开发新产品,改造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预测市场需要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用它来作为开发职工创早能力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