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5年工作年会传来好消息,我校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唐炎钊教授,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谢火木,校团委张晴老师获“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本次年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教育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会长高文兵、150余所高校共360多人出席年会。
年会上,高文兵会长作了2015年学会工作报告,刘贵芹副司长就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了重要讲话。大会通过了2015年新增会员单位名单,表彰了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先进集体(32个)、先进个人(98人)和优秀论文(62篇)。吉林大学介绍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情况,清华大学介绍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成立与发展情况。
此次年会为加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开展高校创业教育优秀论文征文活动。经过组委会组织专家评选,共评出一等奖12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我校选送的论文《高校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厦门大学为例》(谢火木、钟杰)、《中美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以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为例》(揭上锋、林亚楠)、《高校创业教育应着力提升三种基本技能》(张兴祥)均获得二等奖。
近年来学校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增加实践学分比重,突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培养、科学均衡课程安排、规范课程教学管理”的总原则,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实施“研究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制定了更为灵活、多样、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方案。
二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及不同年级需求,继续构建“1+3”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即在一年级开设必修课“学科入门指导”,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其他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类、生涯规划类及创业指导类等3类选修课;各学院还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设置了相关创业就业类的专业课程,并对外专业学生开放成校选课程。2014年,按课程门数,共开设148门相关课程;按课程门次,共开设209门次相关课程。一批创业类课程如《创业管理》、《创新创造力》、《创业金融》等深受学生欢迎。
三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学业竞赛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打造本科生科创竞赛两平台,实施“八化”新模式,加强创业教育。一方面,以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立项资助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和创业训练。2012-2014年共立项科创项目1929项,参与学生5268人次,其中创业实践项目29项,创业训练项目96项,参与学生505人次,资助经费199万元。通过项目资助和政策扶持,学生团队成立了公司,运营良好。如获得学校大创项目专项经费资助的厦大助手创业团队,成立了“北京某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开发的“萌小助”高校微信服务平台,已经覆盖了全国1000多所高校,建立的高校信用数据中心已经积累了600多万大学生的信用数据,获得500万元的天使投资。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业竞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培训等,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增强学生创业能力。如2014年,学生共参加各级各类学业竞赛223项,参与人次数达33735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竞赛奖项632项。在已举办的8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共获10金7银5铜的佳绩,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二。在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荣获1金7银2铜,捧得“优胜杯”。
四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学校多渠道增强学生“创业”观念: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创业”意识,在各项活动里突出“创业”氛围,在各种赛事中凸显“创业”指向,让那些想创业、能创业的学生提前感受到创业氛围、熟悉创业路径、了解创业难点、规划创业方向。
五是组建“创业实践先锋班”。2009年,在教务处大力支持下,管理学院创办了“南强创业骨干培训班”。2012年,在“南强班”基础上设立了“创业实践先锋班”。截止目前,已招收培养了学生181人。先锋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以及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为有志创业的同学提供一个孵化平台,为已有创业项目的同学提供一个成长平台,为致力于创业的同学提供一个实践平台,推动学校创业教育与实践的蓬勃发展。
(教务处)